自动驾驶基础之——如何写卡尔曼滤波器?

2018-09-26 23:09:20·  来源:自动驾驶干货铺  
 
由于传感器本身的特性,任何测量结果都是有误差的。以障碍物检测为例,如果直接使用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在车辆颠簸时,可能会造成障碍物测量结果的突变,这对无人车的感知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需要在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跟踪,以此来保证障碍物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不会发生突变。

 

由于传感器本身的特性,任何测量结果都是有误差的。以障碍物检测为例,如果直接使用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在车辆颠簸时,可能会造成障碍物测量结果的突变,这对无人车的感知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需要在传感器测量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跟踪,以此来保证障碍物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不会发生突变。

最经典的跟踪算法莫过于卡尔曼老爷子在1960年提出的卡尔曼滤波器。在无人车领域,卡尔曼滤波器除了应用于障碍物跟踪外,也在车道线跟踪、障碍物预测以及定位等领域大展身手。

在介绍卡尔曼滤波器数学原理之前,先从感性上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讲,卡尔曼滤波器就是根据上一时刻的状态,预测当前时刻的状态,将预测的状态与当前时刻的测量值进行加权,加权后的结果才认为是当前的实际状态,而不是仅仅听信当前的测量值。

初始化(Initialization)

假设有个小车在道路上向右侧匀速运动,我们在左侧安装了一个测量小车距离和速度传感器,传感器每1秒测一次小车的位置s和速度v,如下图所示。

我们用向量xt来表示当前小车的状态,该向量也是最终的输出结果,被称作状态向量(state vector)

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传感器无法直接获取小车位置的真值,只能获取在真值附近的一个近似值,可以假设测量值在真值附近服从高斯分布。如下图所示,测量值分布在红色区域的左侧或右侧,真值则在红色区域的波峰处。

由于是第一次测量,没有小车的历史信息,我们认为小车在1秒时的状态x与测量值z相等,表示如下:

预测(Prediction)

预测是卡尔曼滤波器中很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相当于使用历史信息对未来的位置进行推测。根据第1秒小车的位置和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第2秒时,小车所在的位置应该如下图所示。会发现,图中红色区域的范围变大了,这是因为预测时加入了速度估计的噪声,是一个放大不确定性的过程。

根据小车第一秒的状态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的状态xpre:

其中,pre是prediction的简称;时间间隔为1秒,所以预测位置为距离+速度*1;由于小车做的是匀速运动,因此速度保持不变。

观测(Measurement)

在第2秒时,传感器对小车的位置做了一次观测,我们认为小车在第2秒时观测值为z2,用向量表示第2秒时的观测结果为:

很显然,第二次观测的结果也是存在误差的,我们将预测的小车位置与实际观测到的小车位置放到一个图上,即可看到:

图中红色区域为预测的小车位置,蓝色区域为第2秒的观测结果。

很显然,这两个结果都在真值附近。为了得到尽可能接近真值的结果,我们将这两个区域的结果进行加权,取加权后的值作为第二秒的状态向量。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第2秒的状态向量写成:

其中,w1为预测结果的权值,w2为观测结果的权值。两个权值的计算是根据预测结果和观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来的,这个不确定性就是高斯分布中的方差的大小,方差越大,波形分布越广,不确定性越高,这样一来给的权值就会越低。

加权后的状态向量的分布,可以用下图中绿色区域表示:

你会发现绿色区域的方差比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小。这是因为进行加权运算时,需要将两个高斯分布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的新的高斯分布的方差比两个做乘法的高斯分布都小。

两个不那么确定的分布,最终得到了一个相对确定的分布,这是卡尔曼滤波的一直被推崇的原因。

再预测,再观测(Prediction & Measurement)

第1秒的初始化以及第2秒的预测观测,实现卡尔曼滤波的一个周期。

同样的,我们根据第2秒的状态向量做第3秒的预测,再与第3秒的观测结果进行加权,就得到了第3秒的状态向量;再根据第3秒的状态向量做第4秒的预测,再与第4秒的观测结果进行加权,就得到了第4秒的状态向量。以此往复,就实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卡尔曼滤波器。

以上就是卡尔曼滤波器的感性分析过程,下面我们回归理性,谈谈如何将以上过程写成代码。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