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确定位和量化高铁外部噪声?
当动车高速行驶时,车外噪声是典型的"多源耦合"系统——气动噪声(车头、受电弓、车身缝隙)、轮轨噪声(车轮、钢轨、转向架)、机械噪声(电机、齿轮箱)相互叠加,不仅成为沿线环境的"干扰源",更会通过车身结构传递至车内,直接影响乘客体验。明确主要噪声源的位置及贡献占比,成为降噪设计的关键。
车外噪声源识别的核心挑战
移动声源的动态特性干扰:动车高速移动会产生多普勒效应,传统固定声源波束形成方法无法实时跟踪声源位置,导致频率与声压级测量偏差。
背景噪声与空气湍流影响:户外测量中,风噪会干扰传声器信号。动车通行和局部日照加热引起空气湍流,会降低阵列信号相干性,且高频段相干长度缩短,进一步影响测量精度。
空间分辨率不足与伪声源干扰:传声器阵列设计和成像算法存在旁瓣效应和声源分不清问题,易产生“鬼影源”(非真实噪声源),尤其在复杂噪声场(如转向架、受电弓多源叠加)中,难以精准区分各声源贡献。
多噪声源区分难度大:动车外部噪声源涵盖转向架(轮轨、齿轮噪声)、受电弓(气动噪声)、车身缝隙等,各声源空间重叠、频率耦合,需实现子部件级(如轮对)的精准定位与量化。
阵列设计的场景适配问题:不同测试场景(如线路旁测转向架、车站测受电弓)对阵列尺寸、传声器分布要求不同,需平衡空间分辨率、测量距离与抗干扰能力。
HBK解决方案
HBK能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噪声云图叠加在轨道车辆的图像上,可清晰查看车辆各部件(如车头或第一个转向架)的声压、声压贡献密度和声强等信息,并深入了解声音的辐射特性。
通过对轨道车辆整体或局部进行声成像,能够区分气动噪声与轮轨、轮枕相互作用产生的滚动噪声。还可针对受电弓等较小区域进行分析,并计算其声功率贡献量,按重要性对不同区域进行排序。明确车厢间通道等关键噪声子源的位置、频率成分及声功率辐射特性,有助于确定通过哪些设计改进可最有效地降低整体噪声辐射—— 无论是直接降低噪声级,还是优化噪声的频率成分与传播路径。
核心秘密之一:噪声测量精度的多重保障
采用专利设计的阵列,通过数值优化传声器位置,在宽频带内实现高旁瓣衰减,有效抑制可能出现的“鬼影”(非真实噪声源)图像。
阵列传声器内置TEDS数据包含传感器复频响信息,软件自动读取并对每一只传声器做频响修正,获得更加精确的测量。
传声器可现场校准,可同时进行多个传声器的校准,保证测量精度。
精度与存储平衡:采用上采样(up-sampling)技术,例如将 8192 样本 / 秒的原始测量数据上采样16 倍,在 3kHz 频率可实现 <10% 的相位误差(或 < 0.1dB 误差)。该技术避免了“高采样率直接采集”导致的海量数据存储压力,同时保证了测量精度,简化了设备设置流程。
核心秘密之二:先进的成像算法
自动多普勒修正:通过实时调整传声器阵列的聚焦点,补偿车辆“靠近阵列(高频偏移)”和“远离阵列(低频偏移)”时的频率变化,确保噪声频率测量的准确性。
支持自由场模式(适用于无地面反射干扰的场景)和镜面地面模式(假设存在全反射地面,适配轨道测量环境)。
专门设计的“Array Shading”滤波技术,特别是对于大型阵列,考虑户外空气湍流的影响。
反卷积算法,提高空间分辨率。
案例分享
西南交通大学依据ISO 3095 标准在高架桥开展通过噪声测量(传声器距轨道中线7.5m/25m、高度 3.5m),并采用HBK 78 通道轮式传声器阵列(直径 4m,距轨中线 7.5m,高度2m)和轨道车辆移动声源波束成形技术BZ-5939进行声源识别。
结果表明:转向架和受电弓区域是噪声最强的声源(350km/h时转向架对总声功率贡献达 31.8%);车厢区域声源对通过噪声的贡献随测量距离增加而上升,转向架和车头则下降;列车速度 200-350km/h 范围内,转向架与下部区域的贡献随速度升高而降低,车厢中部则升高。研究最终为高速列车外部噪声控制提供了依据,同时指出未考虑轨道/ 桥梁噪声、车身声源贡献可能被高估等局限。
更多信息请参阅Zhang, Jie, Xiao, Xinbiao, Wang, Dewei, Yang, Yan, Fan, Jing, Source Contribution Analysis for Exterior Noise of a High-Speed Train: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Shock and Vibration, 2018, 5319460, 13 pages, 2018.
总结
通过“精确测量+ 精准定位 + 定量分析”为降噪设计提供直接依据,HBK移动声源波束形成系统可实现核心能力包括:
噪声源排序:可定义受电弓、轮对、转向架、车厢间通道等小区域,计算各区域的声功率贡献量,按“噪声重要性”对区域排序(例如明确转向架是主要噪声源)。
多维度特性分析:输出噪声源的位置信息(叠加车辆图像,直观显示部件噪声级)、频率成分(明确高噪声对应的频率范围)、声功率辐射特性(量化噪声源的贡献)。
设计改进指导:基于上述数据,工程师可确定“最优改进位置”——例如若车厢间通道是高频噪声主要来源,可针对性优化通道密封结构;若轮轨滚动噪声占比高,可改进轮轨材质或打磨工艺,从而高效降低整体噪声辐射
广告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AI加持,安全气囊开发进入“虚拟时代”!
2025-11-13 12:42
-
汽车电子设计:鲁棒性设计_应力类型
2025-11-13 12:41
-
如何精确定位和量化高铁外部噪声?
2025-11-13 10:11
-
聚焦消费权益与产业规范 智能底盘测试系列
2025-11-13 08:35
-
将函数发生器与电源结合实现高效测试
2025-11-13 08:33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