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明中,我们可以把整个问题分解下:
1)3月11日车主自驾事故:踩下制动踏板后,车辆制动系统、ABS均正常工作;踩下制动踏板的初期制动压力较低(初期驾驶员是点刹,觉得速度低可以刹住),在碰撞前0.5秒制动压力大幅升高(觉得刹不住,大力踩可惜已经上去了)。
2)第二次售后人员驾驶:采用特斯拉的车辆,售后人员驾驶,先提速然后持续高强度刹车,这个状态下车辆打滑状态
图1 这个状态下没有出现前碰报警声
第三次售后人员驾驶没刹住:这次是采用点刹加高强度刹车(两次轻,最后踩重的方式),这次撞了。这次和前次的差异,主要是售后人员在前期采用较轻的制动,然后分两次,在距离比较近有报警声的时候大力持续踩刹车,最后确实没刹住
图2 这次在第二个图开始有前向碰撞报警声,但是到第三张图加力踩已经刹不住了
在这几次里面,特斯拉都调用了车辆数据是,由车辆网关读取车内各部件信号并存储。在这点上应该两台车都没有诊断的故障信息,也就是在特斯拉定义的系统完好的状态。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很多的自动加速的问题都聚焦于特斯拉对于I-booster的使用问题上,哈有对于本身自动距离的调整所做的配置。
图3 I-booster的工作原理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电动
汽车都是采用了博世做的,根据I-booster的完整的安全机制,不太会出现大规模的系统性故障,如果iBooster发生故障,ESP会接管并提供制动助力,车辆的制动系统仍然能提供0.4g的减速度;即使iBooster没有12V电源支持,制动可以进入纯液压模式,制动踏板对所有四个车轮施加车轮制动还是有效的。
我们的问题其实没有到故障状态,也就是说在大基数使用下,即使是制动距离不稳定和给用户的刹车状态不一致,也能导致用户的恐慌和事故,这个锅基本特斯拉是没办法甩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