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 正文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

2021-01-25 14:32:44·  来源: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引言本文将一种pin-fin式冷却结构的IGBT和配套散热器作为研究对象。由于pin-fin式结构上密集的散热柱会导致流道非常复杂,为了还原散热柱对冷却液的扰流作用,
引言

本文将一种pin-fin式冷却结构的IGBT和配套散热器作为研究对象。由于pin-fin式结构上密集的散热柱会导致流道非常复杂,为了还原散热柱对冷却液的扰流作用,网格需要十分密集,并且在散热柱周围需划分密集的边界层网格,如果采用三维模型进行计算,将耗费大量时间和计算成本。

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散热效果的横向对比,更加关注改变进出液口位置与推荐进出液口位置对IGBT散热效果的区别,为此,本文采用一种二维模型的简化算法来进行对比分析,有效减小计算成本,提高计算效率。

1 IGBT及散热器结构

电驱动系统工作时,处于电机控制器内部的IGBT起到直流电与交流电的逆变功能,此过程会产生较大损耗,该损耗以热能的形式产生在IGBT晶体管,晶体管焊接固定在散热基板的一面上,散热基板的另一面设计有密集的散热柱,可与冷却液直接接触。当热量传递给IGBT散热基板时,冷却液从散热柱间穿过,带走热量,实现对IGBT晶体管和芯片的冷却。此种带有散热柱的散热基板与冷却液直接接触的冷却方式称为pin-fin冷却方式,是目前散热效果较好的一种冷却方式。

本文所选用IGBT为集成式逆变模组,在散热基板背面设有密集的散热柱;其推荐的散热器结构具有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供冷却液进出,均布置在散热器宽度方向的正中间位置。IGBT及散热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

2 散热器结构对散热效果影响

2.1 分析内容


在推荐的散热器结构中,进液口与出液口均布置在散热器宽边的两侧,并且处于宽边的正中间。改变进出液口位置对冷却效果的影响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计算,在保证其余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将推荐的散热器计算出的结果作为标准值,再将几种有不同进出液口位置的散热器与其进行横向对比,比较改变进出液口位置后,散热器对IGBT散热效果的变化。

2.2 二维模型的提取

在进行计算前,需要对IGBT、散热器和流道进行建模。由于散热基板上的散热柱分布非常密集,并且尺寸较小,在散热柱和壁面周围需要划分密集的边界层,同时,较快的冷却液流速导致流道内会出现大面积的湍流域,为达到较好的计算效果,网格尺寸需要控制得很小。

通常情况下,若将三维模型作为计算对象,在网格划分时会产生庞大的网格数量,可达到数千万之多,计算需要大量的时间,对计算成本要求也很高。为此,本文在分析方法上进行了调整。由于流道内的流体可由截面在竖直方向上拉伸得到,竖直方向的尺寸远小于水平方向的尺寸,并且冷却液流动主要是水平方向的流动,在竖直方向的流动并不是分析所关注的重点。所以,从三维的流道中提取出拉伸截面作为用来仿真分析的二维流体模型。

在热传递方面,实际热量的传递是由IGBT晶体管传递给散热基板,冷却液流经散热基板背面的冷却柱带走热量,实现对IGBT的冷却。本文并不关注热量从晶体管传递给散热基板的这个过程,仅关注冷却液带走散热柱热量这一过程,为此,将热源设置在冷却柱上。

至此,三维问题已经可以转换到二维平面来解决,虽然二维模型与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但是在控制其余变量一致的条件下,已可以达到对比不同进出液口对冷却液传递热量效果的目的。IGBT集成6达个晶体管的二维仿真模型及转换过程如图2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

除了推荐的散热器结构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几种典型的进出液口位置,并进行二维建模,进出液口的宽度为14mm,长度为18mm,流体区域尺寸为134mm×63mm,4种一进一出式二维模型如图3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2

2.3仿真输入计算及设置

2.3.1材料参数及湍流模型


IGBT散热基板及散热柱的材料为铜,冷却介质选择汽车用防冻液的主要成分50∶50(体积分数)乙二醇水溶液(以下简称EGW),温度65℃,流量为8L/min,进液口宽度为14mm,高度与冷却柱高度一致为5.8mm,材料参数密度ρ,粘度μ,热容Cp,导热系数k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4~图7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3

根据相关材料参数及以下公式,可计算出进液口的流速v、雷诺数Re、水力直径d及湍流强度I。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4

式中:v是流速;n是流量;a是进液口宽度;μ是粘度;b是进液口高度;d是水力直径;Re是雷诺数;I是湍流强度。

可得到进液口流量n=8L/min时,进液流速v=1.58m/s,水力直径d=8.4mm,雷诺数Re=10790,湍流强度I=5%。雷诺数大于4000,流体应为湍流。由于流动存在旋转和较多边界层流动,湍流模型选用可实现的k-ε模型。

2.3.2热源参数计算

根据估算,因IGBT损耗导致的发热功率达3000W,假设热功率平均分布在对应区域的散热柱上,IGBT散热基板上共集成了6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对应区域内有24个散热柱,散热柱为圆柱体,外径为2.3mm,根据式(5)可计算出单位体积的发热功率。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5

式中:q为单位体积发热功率;P为总发热功率;r为散热柱半径;h为散热柱高度;n为散热柱数量。可得到q为8.65×108W/m3。

2.3.3网格划分

由于散热柱及柱间尺寸较小,若要精确计算出散热柱对冷却液的扰流情况,需要在散热柱及外边缘划分边界层,并且需要较小的网格尺寸。本文在划分时,边界层设置为8层,总层高0.3mm,其余网格大小0.1mm。将图3中4种模型依次进行网格划分,网格边界层划分情况如图8、图9所示。通过网格质量计算可以看出,75%以上的网格质量大于0.9,网格质量较高,可以进行仿真计算。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6

2.4计算结果

从流速向量云图来看,散热柱对冷却液的扰流作用可以较好地体现出来,流域中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旋流、涡流区域,如图10、图11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7

从压力分布云图来看,流阻呈阶梯式下降,在进液口扩散区域出现最大压力值,出液口压力值最低,流阻计算取进液口压力平均值与出液口压力平均值之差。S1流体结构压力分布云图如图12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8

对S1、S2、S3、S44种结构方式进行对比,如图13~图16所示。从温度分布云图来看,S3结构方式导致冷却液无法充分流动,出现大面积静区,导致局部温度过高,此结构方式极不合理,进出液口位置不应设置在宽度方向的同一侧。S1方式对6个热源区域的散热较为平均,局部最高温度在4种方式中最低。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9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0

IGBT各管覆盖区域散热柱平均温度Tn,所有散热柱中最高温度Tm,所有散热柱平均温度Ta,及流阻p,如表1所示,Sn表示结构标号(Tn,Sn标号见图3)。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1

3种结构形式下,6个晶体管分别覆盖区域的平均温度T1~T6的温度曲线如图17所示。由于S3结构属于不合理方案,不将S3纳入对比。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2

3种结构形式下,所有散热柱中最高温度Tm,所有散热柱平均温度Ta,及流阻p的分布曲线如图18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3

从图18数据可以看出,在采用散热器结构S1的结果中,散热柱最高温度最低,平均温度最低,并且可以兼顾较低的流阻,应为最佳的进出液口设计。S2与S4方式的温度与流阻结果相差不大,由于非对称的进出液口布置,易出现少量区域散热不均匀导致的局部温度过高问题,并且相比S1方式会增大30%的流阻。而S3方式为不合理设计。

3 冷却介质对散热效果影响

3.1冷却介质参数


选用水、油液、EGW3种不同冷却介质,对比冷却效果。水代表实验阶段常用的冷却介质,EGW代表装车后使用的冷却介质,油代表当前油冷电驱动总成使用的冷却介质。如图19~图22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4

3
.2参数设置

选用散热器结构S1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将水、EGW、油三种冷却介质以8L/min的流量,0,20℃,40℃,65℃的进液温度进行仿真,计算流阻及散热柱平均温度值。油液相比水与EGW,其粘度值非常大,在0时可达到水粘度的85倍,65℃时达到水粘度的17倍,较高的粘度导致绝大部分流体区域的雷诺数已达不到湍流的标准,仅在进液口扩散区域留有小面积湍流区域,k-ε湍流模型已无法满足油液分析的要求,所以在计算油液的散热效果时,将湍流模型改为修正的低雷诺数模型。

3.3计算结果

油液的粘度在较低温度时非常高,以致减少了旋转流的区域,更多的区域趋于稳定的流动,趋于层流状态,如图23所示。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5

从3种冷却介质的流阻随进液温度变化曲线来看,如图24所示,水的流阻最小,油液流阻最大,并且油液在低温时流阻会急剧增大。随着进液口温度增加,3种介质的粘度差距变小,流阻逐渐接近。可以计算出,使用推荐散热器结构时,在0~65℃范围内,EGW相比水的流阻大20%~30%,油液相比水的流阻大38%~270%。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6

在3种冷却介质下,所有散热柱平均温度随进液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5所示,水的散热效果最好,油散热效果最差,EGW与水相比,温差始终在10℃以内。

结构与冷却介质对车载电机控制器散热的影响17

4 结语

对于pin-fin式IGBT散热器,进出液口布置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的正中间是最合理的布置方式,此方式可以使所有IGBT管都能得到均衡的散热,并且可以达到较低的流阻值;而其他的进出液口方式会导致IGBT管冷却不均匀,会出现个别管温度过高,并且会增大流阻。在实际设计中若采取非对称的进出液口布置,则应尤其考虑IGBT温度的最高限制,避免过高温度。

冷却介质方面,水由于较低的粘度及较高的导热系数,冷却效果最好,流阻也最低。65℃时,水的散热效果比EGW的好16%,水的流阻比EGW流阻低30%;而油液的高粘度会增大流阻,同时较低的导热系数在进行间接冷却时的冷却效果非常差,在IGBT的工作温度范围内,无法表现出油液的优势。可以看出,油液并不适用于pin-fin式的间接冷却方式,台架实验过程中,控制器使用水作为冷却介质,会得到较好的散热效果,而整车使用EGW时,IGBT的散热性能会相对下降,这在设计阶段应该做出考虑及对策。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