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应该怎样设计 才能称得上是安全的?

2018-12-08 10:57:32·  来源:weINcar  
 
通过一些媒体和论坛我们会看到,不少人衡量汽车安全的标准,主要看车辆外层钢板是否更厚,或者用皮尺测量防撞钢梁的厚度是否看起来让人放心。而某些交通事故中看
通过一些媒体和论坛我们会看到,不少人衡量汽车安全的标准,主要看车辆外层钢板是否更厚,或者用皮尺测量防撞钢梁的厚度是否看起来让人放心。而某些交通事故中看起来被撞得“比较惨”,也会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表现。
 
但实际上这些判断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真正评价一款车安全与否的标准,关键在车身结构的设计。怎样的结构才是安全的?
今天的文章里,业余方程式车手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就会和大家聊聊:
“汽车安全技术入门:车身结构设计”
 
前言
吃瓜群众们靠整车质量、关门声判断汽车安全不安全。
拆车节目主持人靠防撞钢梁厚度、铁皮厚度来判断汽车安全不安全。
某自主品牌到底是公路坦克还是完全有悖于现代汽车设计。
这些问题好像一直争论不休。
号称公路坦克的某自主品牌
今天这一讲,我们从车身结构的设计角度来解答以上这些问题。
 
车身结构整体设计
对于车身结构来说,它在被动安全性有两项功能:
1.尽可能吸收车辆和乘员的运动能量,以缓解成员所受冲击。
2.确保成员的有效生存空间,并保证碰撞后乘员易于逃脱和进行车外救护。
正是为了实现这两项功能,汽车整车车身刚度采用的是不等刚度设计。
不同部位刚性对安全性的影响
图中阴影部分为高刚性区域,空白部分为低刚性区域。
显而易见,只有4的两边软硬夹心的设计才可以兼顾吸收能量和保证生存空间。
于是就诞生了安全车身设计的分区理论。
乘客安全区(A区)和缓冲吸能区(B区)
左:A、B区分区 右:理想的安全结构变形示意图
而这种分区理念所导致的碰撞结果,在上面这张图中就十分清楚的显现出来了。
 
车身前端设计
车身前端结构简化图
在这张图中,1区是保险杠骨架总成(其中包括前保险杠和吸能盒子)、2区是发动机前端纵梁、3区是发动机后端纵梁。
车身前端整体结构的设计中有两个关键问题:
1.碰撞的能量分配。
2.能量的传递。
工程师通常会首先制定碰撞能力吸收的分配比例,之后跟具体量对1、2、3区的局部进行设计。
在低速碰撞时,主要起吸收能量作用的1区里的吸能盒。
而前保险杠的主要作用将碰撞能量传递到吸能盒子。
在高速碰撞时,主要起吸收能量作用的是2、3区防撞纵梁的压溃变形。
工程师为了保证防撞纵梁的压溃变形,而非弯曲变形等其他变形方式。
通常会在诱导槽上下足功夫。
诱导槽的多种形式
从车身的正向设计流程角度来看:
一些拆车节目从前保险杠的厚度以及长度判断车身结构安全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汽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从局部判断整体这样“管中窥豹”的方式都是非蠢即坏的。
 
所以结论就是:
拆车节目压根就是离谱的。
量厚度、称重量这是收垃圾的做的,
整体设计、局部优化、实现仿真目标这才是工程师做的。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