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上半场落幕 车企都不好过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家车企的销量数据、明星车型榜单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口增速等关键指标相继披露,让行业的真实脉络逐步显现。在销量总量持续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大的销售压力和更加白热化的价格战。
具体来看,今年1月至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实现厂商批发量1327.9万辆,同比增长12.2%;零售端累计销量达到1090万辆,同比增长10.8%。出口成为一大亮点,前5个月累计出口216万辆,同比增长15%,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16万辆,同比增长高达33%,占出口总量的43%。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插混和混动车型的放量。
不过,这样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持续的促销和政策支持。上半年,传统燃油车的平均促销折扣率稳定在23.3%,而新能源车尽管有所回调,但促销力度仍达到10.2%,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同时,“以旧换新”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6月底,累计申请量已达412万份,其中近70%的私人用户购车时享受到了这一政策。但随着上半年补贴额度用尽以及汽车信贷收紧,7月初销量出现下滑,经销商库存压力加剧,6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到56.6%,多数经销商未能完成半年目标。
在自主品牌中,比亚迪继续占据中心位置,其规模优势支撑了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也带动行业进入新一轮同质化竞争。吉利成为上半年增速最快的车企之一,新能源车型销量达72.52万辆,同比增长126%,新能源渗透率超过一半,主要得益于产品定位的精准对标比亚迪。奇瑞则凭借出海战略和多品牌布局,前6个月出口销量达到55.03万辆,同比增长3.3%,尽管其核心业务国内表现略显平淡。相比之下,长城汽车增长幅度有限,上半年总销量56.98万辆,同比增长1.81%,新能源车销量虽同比增长23.57%,但总体规模仍偏小。
新势力车企的情况则显得更为分化。在统计的12家新势力中,仅有3家实现上半年销量目标的40%以上。零跑汽车表现突出,累计交付量超过80万辆,连续4个月保持新势力销量领先。小鹏汽车凭借MONA M03的热销,连续8个月实现月销超3万辆。今年小鹏计划通过多款新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尽管大多数新势力仍未实现盈利,但综合性价比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求。相比之下,小米和华为的品牌势能展现出跨界优势,小米通过第二款产品YU7持续引发热度,而鸿蒙智行的问界M8一车拉动整个品牌销量增长,这种势能对于传统车企也难以模仿。
合资品牌方面,上半年部分企业销量实现回升。一汽丰田增长16%,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也分别实现3.5%和2.3%的增长,广汽丰田增长11%,上汽通用更是逆势上涨8.6%。主因是燃油车和传统混动车型价格下探,合资燃油车的促销力度一度达到23.1%,豪华燃油车市场的折扣更是高达26.8%。新能源方面,合资整体渗透率仍低,仅为5.3%,但铂智3X和日产N7等个别车型初步展现爆款潜力,分别卖出1.91万辆和0.99万辆。
进入下半年,行业普遍预计价格战仍难以缓解,尤其在新产品上市之际仍有补贴或降价策略。同时,市场需求依然依赖政策驱动,今年前两轮补贴已透支部分需求,如何通过精准政策刺激新用户购车意愿,将成为决定销量走势的关键。此外,新能源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要通过智能化、设计感和附加价值等多维度竞争,以打破销量瓶颈。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技术驱动的品牌,如何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溢价能力和市场吸引力,将是下半年能否突围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本质是有限需求之下的激烈竞争。自主品牌之间,特别是吉利、奇瑞、长安等对比亚迪的正面竞争让市场同质化加剧,也使得价格战更为惨烈。新势力虽然产品差异化明显,但依旧要围绕性价比展开竞争。而合资品牌则在多年调整后初步展现“本土化”转型的成果,新能源产品开始显露反弹迹象,未来很可能与自主品牌短兵相接。
新车、补贴、价格、品牌、渠道和营销,成为决定下半年市场走向的关键变量。到处是战场,到处是对手,谁能更好抓住需求并快速响应,才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中赢得一席之地。

最新资讯
-
理工雷科公司荣获2025年CICC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5-07-15 14:46
-
展位号A26:GRAS&imc联袂亮相2025中国力学
2025-07-15 14:39
-
南宁池煦新能源年检产品首台套正式下线
2025-07-15 14:38
-
应用分享 | Idiada利用动态驾驶模拟器进行L
2025-07-15 14:37
-
系列直播课第一期:锂离子电池热安全诊断技
2025-07-15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