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议活动 > 正文

【SAECCE会议日程剧透】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论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

2020-10-22 16:09:47·  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  
 
■导读作为汽车与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创新融合的代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带动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与智能交通系统结合,
■ 导读

作为汽车与信息技术两大产业创新融合的代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带动汽车、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与智能交通系统结合,给我们的出行社会带来长久深远的影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通过举办“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论坛活动,积极搭建行业共性平台,充分有效发挥行业机构的号召力和引领力,深入研究并研讨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重点与难点,群策群力,与行业各界一同努力推动行业安全有序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携手中国汽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将于10月27-29日举办的“202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0)”期间,特别策划和组织专题分论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论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

G1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论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

会议时间&地点
2020年10月29日,13:30-18:00
上海汽车会展中心
(上海市嘉定区博园路7575号)

协办单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会议主席

蔡英凤
江苏大学教授
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蔡英凤,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智能车辆及其运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智能汽车环境感知及动力学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项目、省重点研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等项目或子课题,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十大科技之星。
 
会议主席

朱冰
吉林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

朱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吉林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吉林大学汽车工程系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平行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Autonomous system》编委,《中国公路学报》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汽车电控与智能化技术、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理论、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测试以及汽车工程仿生学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特别资助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以第一责任作者身份发表SCI/EI检索学术论文8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荣获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SAE最佳论文奖1项。

会议联合主席

高博麟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副研究员
 
高博麟,长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系统动态设计与协同控制、计算基础平台关键技术开发、车路云一体化协同感知和决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曾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部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曾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工信部“高端装备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等。《Vehicle System Dynamics》《吉林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审稿人,《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优秀审稿人等。

01  演讲嘉宾简介及演讲摘要提前看

■   基于DDPG-PID的多车列队控制方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论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创新技术发展
褚端峰
武汉理工大学
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教授
 
褚端峰,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交通等,曾于2008年、2016年两次获国家公派,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TH中心、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系等分别进行了为期1年的访问交流,并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从事了访问或高访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IEEE T.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等SCI期刊论文1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

演讲摘要:

本研究提出了基于DDPG算法的车辆列队纵向控制系统,该算法通过神经网络拟合出车辆加速度的决策函数,实时输出当前时刻的PID参数,使得车辆控制器能够更好地适应多种工况;分别从车辆编队的状态与动作选择、奖励函数定义、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以及超参数的设置等方面具体阐述。同时,搭建了基于交通仿真软件SUMO的深度强化学习训练平台,用于训练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完成对车辆加速度策略函数的拟合工作。最后,利用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分别从功能性验证、鲁棒性验证以及异质车辆对控制器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验证。

演讲要点: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多车列队控制设计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研究展望及应用

■   场景驱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决策与优化

 
惠飞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
 
惠飞,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ACM会员,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专家智库成员。2014年度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并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015年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度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度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联网技术及应用,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专项等项目10余项,在在国内核心期刊、外文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篇。申请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8项。

演讲摘要:

随着“新基建+交通”时代的交通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进一步落地实施,为数字化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构建与示范应用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与技术路线。构建“开放共享、协作互联、全息感知、智能驾驶、安全可控”的新一代智能网联交通体系,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该系统中重要的交通参与者—智能网联汽车,其交通行为管理与车辆运行优化控制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传统数据驱动的交通管理系统,从宏观交通的角度调控交通流,以边缘计算为代表的数据感知和决策系统,则可在关键场景中对微观交通行为进行优化控制。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首先介绍了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演进与发展,对 以“车、路协同智慧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交通管控” 边缘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关键场景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的协同决策与优化问题,提出通过5G专网全覆盖实现数据高效融合,路端和车端分别进行边缘决策,结合云控集中式控制,改善单车智能局部感知、离散控制缺陷的方法;报告最后给出了具体案列,介绍在车辆跟驰和网联匝道合流控制优化方法,以路侧交通管理层为视角,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合流区全域优化合流序列策略。以实现合流区全局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多人合作博弈的合流区全局优化控制问题,利用与最小成本相对应的最优输入实现车辆纵向速度控制,从合流时间和合流速度两个方面实现对合流区车辆的优化控制。

演讲要点:

·  
网联交通系统演进与发展

·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  
关键场景中的智能网联车辆协同决策与优化方法

■   限定场景下特种车辆自动驾驶初探

 
王亚飞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王亚飞,上海交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及控制。本硕博分别毕业于吉林大学汽车学院、上海交大机动学院、东京大学电气学院。近3年作为负责人承担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和企业项目近20项。在自动化学会平行智能专委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上海汽车工程学会新能源汽车专委会任委员。曾获日本自动车协会JSAE研究奖、SAE2018智能驾驶会议最佳论文奖、2019国际(苏州)智能驾驶技术创新大赛科技领先奖等。

演讲摘要:

自动驾驶是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点,也是国家战略必争的国际前沿高新技术产业。由于技术成熟度、产品成本、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等原因,开放道路自动驾驶尚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行业内普遍认为,特种车辆在限定场景中的运营正从早期向中期转变。此次报告通过分析课题组近年在不同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项目经历,分析特种车辆自动驾驶现阶段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演讲要点:

·  
自动驾驶

·  
特定场景

·  
特种车辆

■   智能汽车城市级仿真平台建设及应用
 
李霖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霖,工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现任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暨上海淞泓智能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长期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及智能网联车路系统研究,担任全国汽标委智能网联分标委委员、IEEE 自动驾驶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工信部工业领域评标评审专家、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项资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组副组长等职务,获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先后荣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青年工程师、上海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优秀个人等奖项,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工业强基、上海市人工智能发展专项等30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

演讲摘要:

基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建设针对智能汽车研发与测试服务的城市级仿真平台的工程实践,从仿真平台的功能需求、场景建模、逻辑架构等方面系统性阐述仿真测试的内函与外延,并从示范区第三方平台的角度,提出针对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的思考。

演讲要点:

·  
城市级静态场景精细化模型构建

·  
传感器物理级仿真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  
基于云架构的规模化仿真

·  
自动驾驶仿真与场景库

■   下一代可重构无人车技术与发展

 
倪俊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助理、特别副研究员、博导
 
倪俊,特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助理。从事新一代无人车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国防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包括IEEE ITS、IEEE TVT、IEEE/ASME T-mech等顶级期刊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担任全国汽标委自动驾驶标准工作组成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SCI期刊客座主编、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主席,研究成果在民用、警用和军用无人车领域实现广泛产业化应用,多次在世界军运会等国家重要活动中实现重大示范。入选2016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2020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2013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9教育部创新创业英才奖、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博、2017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

演讲摘要:

无人车可自主执行巡逻、运输、物流、接驳、救援、侦察、作战等民用或军用任务,对未来智能汽车产业与新型陆军装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重构无人车技术是新一代无人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可面向复杂任务需求实现自主动态重构、聚散、拼接、组合或解体,将极大程度提升未来地面运载工具的智能化、机动化、多样化水平,是下一代无人车发展的重大颠覆性技术。

演讲要点:

·  
新一代可重构无人车理念

·  
可重构无人车关键技术

·  
功能型无人车发展趋势

■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系统建模与经济性控制研究

 
施德华
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
副教授  
 
施德华,博士,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混合动力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控制、智能网联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优化、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模拟与控制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作为核心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2019),在Applied Energy,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期刊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演讲摘要:

在以“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的发展思路下,以混合动力技术为代表的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加速融合,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设计是整车节能降耗的关键,尤其是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混合动力系统经济性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本报告首先介绍了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能量管理系统建模技术及能量优化分配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车联网环境下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优化控制技术,包括基于宏观预测车速的能量优化管理、基于微观预测车速优化的经济性控制以及混合动力车辆队列的经济性协同控制,并对智能网联环境下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控制技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探讨。

演讲要点:

·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系统建模

·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分配

·  
基于车速预测的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控制

·  
车联网环境下混合动力车队的经济性协同控制

■   非线性结构动力学的汽车振动能量收集
 
张云顺
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
 
张云顺,2017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2014年获日本国立群马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在国际主流期刊,及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中、日、美、英、韩等国内/国际汽车相关领域知名会议作报告12次。参与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会(JSPS)等科研项目,并与日本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三叶公司,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与剑桥大学等多所国际顶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2017起任职江苏大学副教授,同年被授予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IIS)特聘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学衔,申请及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3次。

演讲摘要:

智能车载安全检测系统日益趋于低功耗化、集成化及智能化,急需种类繁多,庞大的传感器集成系统检测汽车工况信息,然而如何稳定地对车载供电器件进行电力供给,建立绿色低碳型车载自供电集成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车辆低速行驶通过建立非周期性信号和实测路面激励下的双稳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欠阻尼逃逸速率可变特征,调整非周期性信号与逃逸速率间可协调性。车辆中速行驶分析离心加速度调节双稳态势阱特征对于高能轨道运动漂移的影响。车辆高速行驶触发高能轨道运动进一步漂移并稳定单稳态高能轨道运动。实现不同车速工况下的混合共振模式漂移现象。通过悬臂梁单体与非对称摆双摆之间的非线性内共振耦合作用,能够有效的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激励横纵特征变化下能量在两种运动模态之间的高效交换,从而完成行驶车辆三维方向的能量收集。

演讲要点:

·  
悬臂梁单体混合非线性共振

·  
非对称双摆式内共振

·  
不同车速工况下共振模式漂移

·  
车辆横纵特征变化的三维能量收集

■   智能车队列跟驰的空气动力学问题

 
张英朝
吉林大学车身工程系
副主任
 
张英朝,工学博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空气动力学专家,香江学者。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70多篇,其中SCI/EI等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10多项;负责国家级等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编著有《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技术》、《赛车空气动力学》,主审《跟大师学汽车设计》等书籍。目前担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空气动力学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多个企业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特聘专家;国内外多个期刊的审稿专家,国际期刊的编委;微信公众号AutoAero创始人;香江学者联谊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汽车空气动力学(包括空气动力学气动优化、气动噪声、整车热管理、水管理、赛车空气动力学、汽车风洞试验技术等),汽车造型与设计,汽车数字化仿真与设计。

演讲摘要:

智能车辆队列跟驰行驶,主要的目地是队列行驶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减小车辆的然后消耗。但是减小气动阻力的机理是什么,如何能减小,还有什么其它空气动力学问题值得关注?报告针对这些内容对智能驾驶的车辆跟驰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展开讨论。

演讲要点:

·  
是否车辆距离越近跟驰,气动阻力越低?

·  
不同车辆跟驰的区别在哪里?

·  
汽车队列跟驰行驶能有多大收益?

■   自适应阻尼悬架系统开发与应用
 
刘向
上海淅减汽车悬架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
 
刘向,2015年7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7年12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出站,目前任职于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一职,研究方向主要为多体系统动力学、悬架系统开发和整车性能调校。曾入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17-2019年度托举人才工程”,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8篇,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荣获“南阳市最美科研工作者”、“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十大青年明星”等荣誉称号。

演讲摘要:

悬架是车辆底盘的重要组成部门,其直接决定了整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电控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悬架系统必然发展趋势。根据悬架系统的刚度、阻尼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是否可以调整,可以将悬架分为三类,即:
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其中半主动阻尼可调悬架由于其高性价比优势,在不同车型中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报告简要介绍了悬架系统发展趋势,并系统阐述了淅减公司正在开发的自适应阻尼悬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应用。

演讲要点:

·  
半主动悬架

·  
阻尼可调减振器

·  
控制算法

·  
调校与标定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