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池测试 > 正文

民间所进行的电池包暴力测试靠谱么?

2018-11-02 19:30:25·  来源:姚昌晟 weINcar  
 
汽车行业里,针对每一个产品和技术上的细节,都会有全球或者国家层面的标准作为参考。通常要检验一个产品是否合格,也会经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而近些年,有一些民
汽车行业里,针对每一个产品和技术上的细节,都会有全球或者国家层面的标准作为参考。通常要检验一个产品是否合格,也会经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而近些年,有一些民间的测试机构也开始进行测试,如针对威马电池包的安全性,就有测试机构通过六种手段进行了暴力测试。
 
这样的测试是否合乎标准?测试的结果能否真实反映产品的性能指标?
 
今天的文章里,主要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工程师姚昌晟就会和大家聊聊:
 
“民间所进行的电池包暴力测试靠谱么?”
文 | 姚昌晟
 
在Youtube上也有形形色色国外的“民间电池测试”。
我在这里,就借这个“民间测试”,从技术角度说一说视频中涉及这几项电池测试的通过难易程度,以及背后的原因。
「图1 锂离子电池包结构示意图」
车载锂离子电池,实际是由方形/圆柱/软包三类电芯组成的模组所封装成的电池包。
在实际的电池包测试中,各项试验模拟了车辆在运行中可能遭遇的极端工况,考察了电芯、模组、电池包各个结构层级的性能表现,而安全性是试验测试的核心性能。
热失控的三类诱因,分别是机械电气诱因、电化学诱因和热诱因。
而在电池测试中,一个不合格的电池包则可能因为三种原因发生热失控,进而着火导致测试失败。
图1中这样的一个封包,无论是国标测试包含的火烧、跌落、海水浸泡;
还是没有包括的枪击,这五项实际上对电芯-模组-电池包三层结构都有所考验。
如果从易到难给这五项测试排序,顺序应该为:枪击 – 火烧 – 跌落 – 盐水浸泡 – 挤压。
 
首先枪击最容易通过
这恐怕让知友们有些意外。
枪击——首先考察的是电池包,如果让一颗子弹直接击中电池单体,电池是几乎无法幸免于热失控的发生(属机械电气诱因)。
但好在有电池包壳体的保护,电池包壳体不仅包括电气连接、防水设计,通常还包括一块布置在车底的钢板,电池包钢板的厚度保障了它的防弹作用。
子弹仅在电池包表面留下痕迹而没有击穿,对电池没有构成任何威胁。
换言之,只要加上防弹的厚钢板,枪击难以对电池造成威胁。
「图2 枪击后的痕迹」
而假如没有这层钢板保护,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如图3是清华大学研究中直接射击没有钢板保护的枪击实验结果,图中弹孔清晰可见,子弹一连击穿了多个电芯,导致电芯着火。而该电池包整体却并未燃烧。
「图3 清华大学进行枪击实验电池包实物图」
这是因为在各个电芯之间,研究者们设计了电芯隔热方案,将热扩散控制在了受损的电芯范围内。
从易到难排在第二个的是火烧试验
尽管热诱因是电池热失控的三大诱因之一,电芯单体在200度左右就将发生热失控。
但国标及视频的火烧试验中,尽管电池包表面温度已经达到了217度,由于电池包的隔热和抗火设计,内部电芯的温度并不会达到200度,它们被保护的很好,外部火烧的威胁并不大。
因此电池包的的设计,仍可以保证较为容易地通过火烧试验。
「图4 火烧温度」
 
排在第三位的是跌落试验
跌落试验模拟了车辆行驶中的剧烈颠簸场景(以及振动试验等),测试的实际是电池包的机械性能,设计是否紧凑,强度是否达到要求等等。
如果电池包在行驶中跌落地面,那无疑将造成极大的冲击,机械诱因会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乃至自燃。
从国标的试验中来看,跌落试验本身仍是对电池包进行的测试。
从图5可以看到,电池包平平落地,只有正面轻微的凹陷,这意味着电芯单体极有可能并未遭到破坏。
「图5 跌落后的电池包」
这一试验和前两个试验一样,都表明了电池包硬件设计对保护电池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电池单体的跌落,就极有可能发生起火了。
 
第四位是盐水浸泡试验
考察了电池包的防水设计,这个测试想通过并不容易。
通常电池包的防水设计要求达到IP67,IP表示了外壳的防护等级,6指防尘,而7指防水。
7的防水等级指的是:
“防短时浸泡:常温常压下,当外壳暂时浸泡在1M深的水里将不会造成有害影响”
因此IP67并不是完全的防水,但是要求短时间内不会有害。这也是为什么在发大水的时候,电动汽车会因为内短路的电化学诱因发生自燃。
当长时间浸水后或电池包密封不过关,电芯泡水会发生电解水反应,进而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在电池包内部会使得电路频繁通断进而产生电弧。
电弧会导致电池壳体的熔化并引燃电解液,从而造成热失控酿发自燃事故。
「图6」
图6是2012年,飓风桑迪引起海水倒灌,停在海边的Fisker Karma电动跑车被海水浸入后烧毁大半。
电池包浸入盐水三个小时,但深度未达1M,这意味着水的压强会低一些,通过难度相应有所降低。
与上面三个测试一样,这个测试仍然是在电池包层面的考察,通过加强电池包的防水设计,就可以保护好电芯。
「图7 浸入盐水的的电池包」
 
五项测试中最难通过的就是挤压测试
挤压测试之所以难通过,是因为在试验中不仅考验了电池包的设计,还考验了电芯单体。这一测试实际上模拟了碰撞事故中电池包遭遇撞击后的状况。
图8是视频中挤压后的电池包,这个测试结果让我很惊讶,在该项测试中,电池包形变极为严重,电芯此时应同时受到了挤压,发生了形变。
「图8 挤压后的电池包」
如果电芯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形变,就会发生内隔膜的崩溃,导致内短路的发生,进而引发热失控。
通常来说,通过挤压试验,一是需要电池包结构刚度足够强,在发生撞击时不易发生较大溃缩。
二是要在电池热管理上下大工夫,当电池单体因碰撞受损后,应能够将受损的电池隔离开,保证热扩散不会影响到其他电池,并且能保证隔离开事故电池单体后,电池包仍能够运行。
 
结论
最后,从易到难排序了这几项测试,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电池包层面的测试是容易通过电池包的改良设计通过的。
而一旦测试对电池单体造成了威胁,则不仅需要电池包的硬件设计的改良,电池管理系统的优化也必不可少,此外还需要电池单体本身的材料改进。
说回这个测试,能够下大成本做这样的试验,又能做到有依有据,实属难得了。
「图9 “斧头测试”」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