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立项 |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超视距行车风险等级判定与信息共享要求》
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交通分会提出,同济大学牵头研制的《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超视距行车风险等级判定与信息共享要求》CSAE标准已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通过立项审查,现正式列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研制计划,起草任务书编号为2025-016。
标准研制背景及意义
准确评估并共享如路面结冰、道面破损、团雾等超视距行车风险,有助于车辆触发主动安全控制措施,避免车辆进入偏离正常行驶和危险行驶状态,提升行车安全。当前,对超视距行车风险的评估依赖于路侧监控摄像头、路面状态传感器等感知设备,但路侧感知设备数量有限、分布不均衡,导致结合安全风险预警数据开展车辆行车风险防控的功能受限。
目前,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0%。该类汽车搭载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元传感设备,具备了识别超视距行车风险和共享风险信息的潜力。此外,我国正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架构试点与多场景应用。在车路云一体化架构下,利用智能网联汽车多元感知与数据采集能力,识别交通系统的行车风险,有利于获取全域范围的行车安全风险信息;利用车-云-车群的数据流向模式,向在途车辆共享超视距风险信息,有利于促进预警信息与车辆控制系统的联动,通过主动降速或变道等车辆控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本标准聚焦典型超视距行车风险场景,通过统一风险等级判定标准,提升不同主体评估结果的一致性;明确风险信息共享要求,奠定预警信息互通基础。通过本标准的研制,可响应国家数据局等部委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政策,促进车载数据的增值应用。
标准研制主要内容
本标准将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超视距行车风险的相关术语、明确行车风险评估实施流程及其等级判定方法,确定风险信息的共享格式要求,适用于车企、第三方平台、运输企业等各类组织开展超视距行车风险等级判定与共享工作。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 风险评估指标:针对路面湿滑、路面结冰、团雾、道面破损、道面被侵占等五大类超视距行车风险典型场景,明确评估所需数据类型,定义评估指标。
(2) 等级判定方法:根据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将超视距行车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明确对应的评估指标阈值,形成风险等级的划分条件,以保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一致性与可操作性。
(3) 信息共享要求:规定行车风险预警信息的内容要求,包括地理位置、发布时间、风险信息等,并结合相关标准制定行车风险预警信息共享的安全要求和格式要求。

参编单位征集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超视距行车风险等级判定与信息共享要求》标准项目已启动参编申报,诚邀行业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共同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应用,提升行车风险防控效能。

编辑推荐
最新资讯
-
常州检验中心能源动力与环境试验研究部获批
2025-05-29 17:42
-
ASAM 获得首届AAVI全球大奖
2025-05-29 17:04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高级顾问白光清
2025-05-29 17:04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
2025-05-29 17:03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智能驾驶系统
2025-05-29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