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技术 > 正文

甲醇基二元工质热管电池热管理实验研究

2022-12-26 17:23:03·  来源:流动的汽车  
 
摘要: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是确保动力电池高性能、长寿命和安全的关键。以热管为传热器件,选用纯水比例为5%的水-甲醇二元混合工质作为传热介质,充液率为30%。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在环境温度20℃,3C放电倍率下,对比分析了无热管理系统、风冷散热和热管

摘要: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是确保动力电池高性能长寿命和安全的关键以热管为传热器件选用纯水比例为5%的水甲醇二元混合工质作为传热介质充液率为30%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测试平台在环境温度203C放电倍率下对比分析了无热管理系统风冷散热和热管冷却三种散热方式下模拟电池表面温度分布测试结果表明1476s相比于无热管理系统基于风冷的模拟电池表面温度降低了12.9%基于热管冷却的模拟电池表面温度降低了28.0%;三种散热方式中基于热管冷却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效果最佳可将模拟电池最高温度和温差控制在355以内

关键词:动力电池;热管理;热管;实验研究

1引言

在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严峻挑战下许多国家承诺在本世纪中叶减少碳排放并实现碳中双碳目标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新的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动力电池性能对其行驶里程和寿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电池大尺寸和模块化热安全问题愈加突出电池热管理系统(batterythermalmanagementsystemBTM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者就不同传热介质(空气相变材)BTMS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希望通过合理的设计以降低电池模块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前风冷BTMS主要集中在电池模块布局气流通道设计和模型控制但由于空气的比热容和热导率低温控表现并不理想相较而言液冷拥有更高的传热系数和空间紧凑性温控表现优但由于严格的密封条件和压力需求增加了系统复杂性限制了实际应用基于相变材料(phasechangematerialPCM)BTMS具有零能无移动部件和高潜热等优点PCM本身导热能力较差并且一旦温度超过熔点PCM冷却性能就会显著降低

热管由于极高的传热系数具有易集成化温度波动范围小及成本低等优势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Wang采用模拟电池作为实验对象发现在高温下热管仍能确保电池正常运行Ye等人指出对于动力电池快速充电时产生的热问题风冷液冷和基于相变材料的BTMS都难以解决但使用热管冷却的动力电池在8C的快充工况下温度仍在合理范围内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热管的传热性能有了更高的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结构优操作条件和管内工质三个方面对热管热性能进行提高其中强化传热最有效的是选择高效的工作流体对于单工质热管Kannan通过实验研究纯水甲醇和乙醇热管发现工作温度低于30甲醇热管热传输能力最;而在4070纯水热管传热能力较强

由于单工质有其物性上的局限性将物性差异较大的单工质进行混合并形成互补其产生的温度滑移与浓度滑移特性将有助于提高热管的传热性Jouhara等人通过研究乙醇水共沸物作为热管工质的特性发现乙醇水共沸物相比于采用水为工质能明显增强热管传热能力迅等人选取甲醇丙酮混合物为工质发现混合工质的传热特性与混合工质的携热能力和阻力特性相关Cui等人发现在低充液率下加入水可以提高甲醇基热管换热性能但没有讨论不同混合比的影响

综上可知目前对基于热管冷却的BTMS究还不全面基本为单一工质本文基于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的传热特性研究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并将其应用于BTMS与风冷BTMS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可为今后BTMS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2热管性能测试

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传热特性实验测试系统如图1所示主要由热管风冷系统电阻丝加热系统真空充液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图片

1热管实验系统示意图

热管管壳为纯铜(λw=385W/(m·K))径为8.32mm壁厚0.8mm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长度分别为200mm100mm200mm凝段采用风量为0.33m3/s的风机进行散热;发段采用电阻丝加热并裹有保温材料减少向环境的散热真空充液系统由真空泵真空表和充液器构成采用防水密封胶确保系统密封性据采集系统由热电偶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构成7组热电偶(OmegaT±0.1)沿热管轴向布置尽可能保证采集数据准确性每组热电偶沿径向均匀布置3取平均值作为该测点的壁面温度

选择不同充液率(30%70%)和纯水比例(5%95%)的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进行实验两种单组分传热工质的热物性参数如表1所示

实验时先通过真空系统将热管内压力抽至20kPa(真空度为0.8)调节加热功率为30W采用Agilent34970A监测输出的测点温度数据确保无异常波动;当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保存数据后进行下一个工况的实验测试实验过程环境温度维持在25±1

1单一工质的热物性参数(101.325kPa)

图片

图片

2纯水甲醇混合工质热阻

图片

3不同工作液的启动特性

2所示为不同纯水比例的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的热阻随充液率变化规律3所示为相应几种热管的启动特性由图可知当充液率30%纯水比例为5%时重力热管热阻最小数值为0.447K/W相较于甲醇单工质热管减小35%较纯水单工质热管减小了47.2%这是由于甲醇和水混合后产生温度滑移和浓度滑移拥有更大的相变区间导致传热效果提升;此外含有5%纯水的热管启动时间最短200s较其它提前了33%这是因为该混合工质的甲醇含量最高由于甲醇黏度小因此更易于启动选择充液率为30%纯水比例为5%的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作为BTMS散热元件

3热管理系统设计

3.1模拟电池设计

实验以210AH矩形LiFePO4电池单元为研究对象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

2动力电池模块基本参数

图片

对于LiFePO4电池而言Sato认为锂离子电池产热主要为焦耳热极化热化学反应热和副反应热在实际情况下锂电池发热量主要来源于内阻产生的焦耳热本文采用3C放电倍率对电池温度特性进行研究此时电池发热功率30W1476s后放电结束为便于实验研究假定电池发热均匀恒定用模拟电源替代实际电池设计加工与实际电池几何尺寸相同的矩形铝壳铝壳内均匀布置加热电阻丝并填充具有高导热性的氧化镁粉热源产热量为30W

3.2实验系统与方法

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BTMS实验系统如4所示主要由热管散热装置模拟电池测试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其中热管散热装置是5根甲醇基二元混合工质热管及铝板组成板尺寸与电池大小一致能够与电池紧密接触热量快速传递给热管BTMS置于绝热环境中可避免向环境的散热量

图片

图4热管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片

5电池表面温度测点布置

实验前对相关测试仪器进行校准电池表面热电偶(OmegaT±0.1)布置方式如图5首先进行无热管理电池实验通过调节稳压电源模拟电池放热量为30W将模拟电池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采用数据采集仪(Agilent34970A)记录模拟电池1476s内表面温度变并时刻观察输出的测点温度数据确保无异常波动;待模拟电池温度降至室温后继续启动加热系统模拟发热量采用风机(V=0.33m3/s)对模拟电池进行风冷强制散热实验记录模拟电池1476s内表面温度变化;待模拟电池温度降至室温后将热管散热装置与电池紧密接触进行热管BTMS实验测调节加热功率模拟发热量利用风机将热管冷凝段热量带走记录模拟电池1476s内表面温度变实验过程环境温度维持在20±1

3.3实验误差分析

本研究直接测量参数为温度电压及电流热电偶校准后的误差为±0.1电压读数精度为±0.01V电流读数精度为±0.01A间接测量参数为温差热阻和功率根据误差分析计各参数测量误差如表3所示:

表3实验主要参数误差

图片

4结果分析

6为模拟电池在3C放电倍率三种散热方式下表面温度变化由图6(a)可知随着电池开始工作(模拟热源启动)电池表面温度逐渐升在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的情况下1476s放电结束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48.2最大温升为28.3此时动力电池温度已经远大于最佳工作温度35靠自然对流散热无法满足电池正常工作需要由图6(b)可知BTMS电池测点最高温度为42.5此时动力电池温度在正常工作范围内但仍大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6(c)所示为采用本实验设计的热管BTMS放电结束后电池测点最高温度为35.6大温升为15.4相比于其他两种散热方式温度升高速率最慢且表面最大温差小于5足动力电池正常工作需要

另外通过分析比较图6(a)(c)得到三种散热方式下模拟电池表面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下降情况如表4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与无热管理系统相比热管BTMS可使电池表面温度下26%28.7%可将电池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温度范围内

图片

图6三种散热方式下电池表面温度

表4三种散热方式下电池表面温度比较

图片

7为模拟电池在无热管理强制风冷和热BTMS三种散热方式下表面平均温度变化情从图中可以看出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的模拟电池表面平均温度一直大于风冷和热管BTMS这是由于自然冷却时空气对流换热系数低电池换热量小;对强制风冷和热管BTMS而言在散热初始阶段(400s)电池表面平均温度相近主要原因是热管需要一定的启动时间;随着电池持续放热当表面平均温度增加到25采用热管BTMS的电池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减此时电池热量通过热管传递至冷凝段被风机带走当电池放电结束后三种散热方式中热管BTMS的冷却效果最佳表面平均温度为33.5较无热管理电池表面温度低13较风冷电池表面平均温度低6可使表面温度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

图片

图7电池表面平均温度变化

5结论

论文基于前期二元混合工质热管换热性能研究的基础搭建实验测试系统研究了三种散热方式对动力电池表面温度的影响分析讨论了模拟电池在无热管理强制风冷和热管BTMS三种散热方式下表面温度随工作时间的变化关系果表明:3C放电倍率下当模拟电池工作1476s自然放置不采取任何热管理措施的电池表面温度最高温升最快;采用热管BTMS时表面温度最低温度上升最慢本文实验条件下强制风冷散热比无热管理措施的模拟电池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11.6%热管BTMS比无热管理措施的模拟电池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26.0%三种散热方式中热管BTMS冷却效果最佳可以将模拟电池平均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温度1535文实验研究结果对于将热管换热装置与BTMS结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黄茹,黄澳,鲁进利,韩亚芳,岳胜男,汪琪薇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分享到: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沪ICP备11026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