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盘点汽车上的反人机工程做法

楼主 | 收藏 | 举报 auto-testing   作者帖子   发消息   +加好友     2020-02-08 11:32   浏览:313   回复:0
来源公众号:雅斯顿

近些年,汽车领域出现了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人机工程」。

所谓人机工程,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可能这样的描述太过学术,我们消费者评价人机工程不会这么玄学。在我们看来,创造一个舒适的、操纵轻便的驾驶环境和乘坐环境,就是成功的人机工程。

比如近些年就很流行中控屏角度微微倾向于主驾驶侧,为的就是避免反光,并且方便驾驶员在开车时操作中控界面。

再或者方向盘和仪表盘的角度配合,也有人机工程的学问在里面。像我们吐槽标致4008,是因为它的方向盘会挡住仪表盘,盲操的感觉真的挺不好。

1、不舒适的荷兰式开门法

汽车上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例子有很多,但违背人机工程舒适性逻辑,且被大家认为是好的做法却并不多见,不过笔者还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设定。

拿汽车开门方式来说,本着舒适性为先,通常是用靠近车门侧的手开门。但这很容易引起开门杀事件,我们应该使用「不舒适的荷兰式开门法」才对。

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盘点汽车上的反人机工程做法
车门内扣手的位置设计也是优先考虑方便车门侧手操作

报道称,因开门不当所导致的交通事故高达10%。比如去年8月,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开门杀交通事故。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河南安阳某条快车道上,一辆公交车在车道上正常行驶,前方一辆白色轿车停在最外侧车道上。本该是相安无事,可当公交车驶近白色小轿车时,车上的女性司机突然打开车门下车,公交车未能及时做出避让动作,导致此女性被挤压身亡。

悲剧的原因就是开门时会很自然的将车门直接往外推,因为身体不转动,很难观察到后方来车。

为了提升安全性,荷兰式开门法在荷兰被推行起来,并且还被纳入当地的驾考中。按要求,需要用距离车门较远的那只手开车门,这样一来,上半身需要转动,头部和肩膀就会很自然地向外看,虽然操作比较费劲,但安全系数更高。

您可能会说我们国内很少听到这个,那是因为国内没有强制推行。而荷兰会强制推行,是因为它是一个脚踏车比人口还要多的国家,开门杀发生率极高。但国内的道路环境其实也不比荷兰好到哪里去,所以虽然没有强制,建议大家以后还是按照这种方式开门,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

2、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

严格定义上,荷兰式开门法不属于产品设计层面的技巧,它更像是出于安全角度考虑,人为地调整产品的使用逻辑。

而要说到汽车上出于安全考虑降低舒适性的设计,我们会想到以下这些。

1)不舒服的汽车座椅头枕

笔者已经不止一次听到吐槽说汽车座椅头枕不舒服,开车时颈部空落落,没支撑怪累的,为此有人还会特意去买颈枕解救颈部。但你可别吐槽,座椅头枕的首要职责是是充当一个安全件。

我们知道汽车在被高速追尾时,人的身体会在后车的冲击下突然向前加速,头部则会在惯性作用下后仰,碰撞速度越高,颈骨损伤甚至折断的风险就越大。

头枕的作用就是挡住头部后仰的趋势,保护颈骨安全。试想想,如果头枕紧贴颈部,那就相当于设定了一个支点,反而容易造成颈部弯折的伤亡事故。

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盘点汽车上的反人机工程做法2
汽车安全测试中有一项鞭打测试,主要考察的就是座椅头枕的保护能力

2)汽车座椅不能太柔软

汽车座椅经常会被吐槽不够柔软,没有沙发感。

可以说座椅的软硬是权衡碰撞车速、碰撞类型发生率和财产损失之后得出的设定。往前推到上世纪50年代以前,沙发式座椅非常流行。是因为当时汽车保有量不高、车速相对较低,通过降低座椅靠背的刚度,也就是强化座椅的柔滑度,可以更好的保护乘客乘员并降低财产损失。

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盘点汽车上的反人机工程做法3
Cadillac Eldorado(1953),凯迪拉克黄金帝国敞篷车是一款典型的美式豪华车

不过时间往后,当汽车越来越多、车速越来越快,工程师发现这个设定落伍了。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汽车座椅刚性开始加强,为的就是保证汽车撞击过程中座椅依然能保持很好的支撑作用。

说到座椅硬,除了靠背之外,坐垫设计也有很多讲究。大家肯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受到撞击或者急刹车时,人会因为惯性往前冲,这时候座椅的前端支撑性如果不够,就好像要直接冲到地板下一样。为此汽车座椅会设计有防下潜装置,比如从下图后排座椅骨架图可以看到有一处明显的凸起。

防下潜设计很多讲究,比如角度不能太大,太大会影响乘坐舒适性。不过因安全为先的原则,角度通常不会太小,否则起不到防下潜的作用。

3)绝对的安静并不好

静谧感一直是评级汽车高级感的重要指标,但过于安静也不好。因为少了天然的提示音,路边的行人不容易发现汽车。

为此欧盟已经明确立法要求电动汽车增加声音或者噪声,根据规定,自2019年 7 月 1 日起,所有新售的电动车都必须加装能够在 20km/h 的速度以下发出一种声音或噪音的声学车辆报警系统(AVAS)。并且最晚在 2021 年 7 月 1 日之后,全部的电动车就都要配备低速声音提示(禁止关闭声音提示)。

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37153-2018《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于2018-12-28正式发布,在去年年中正式实施。要求和欧盟类似,但现阶段只是针对新车,未明确既往电动汽车强制配置时间。

而且有些车型是可以主动关闭提示音的(比如蔚来、北汽新能源等车型可以在驾驶菜单中手动关闭提示音)。

4)汽车外后视镜

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汽车的外后视镜是配备在前舱区域的。小的像本田N360(1967)这样的K-car迷你车,大的像三菱Debonair(1964)这样的大型豪华轿车,都采用的这样的设定。


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盘点汽车上的反人机工程做法4
三菱Debonair(1964)。早期的汽车后视镜角度是通过博登线调整,原理和自行车钢丝车闸一样

要说这种设计在前舱上的好处,那就是可以避免风噪。不过出于安全考虑,为了方便驾驶员观察后方情况以及降低行人碰撞事故,汽车后视镜开始后移到A柱附近。以乘用车来说,主要是利用车门钣金作为固定点。

但带来的坏处也很明显,在此区域会形成很大的乱流区域,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会产生明显的风噪声。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汽车的行驶阻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一般汽车风阻系数为0.28-0.4cd。当汽车的车速为100km/h时,外后视镜对整车风阻系数的影响约为0.01~0.03cd。

为了降低风噪,需要对外后视镜基座和镜体进行严格设计验证,比如通常镜头的侧面与侧窗需要形成一定的外撇角度,就是为了避免气流对侧窗的冲击,以此减少镜头尾涡,从而降低噪声。

看似不合理其实最合理,盘点汽车上的反人机工程做法5
像上图Yaris 这种凸起设计也是调理噪音的细节。不过上述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想要完全解决,还是得利用摄像头等探测设备取代后视镜。像日本就已经允许符合规定的无后视镜汽车上路

雅斯顿小结

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不过汽车毕竟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此牺牲掉一些舒适性在所难免。正如上面介绍的几种,其实都是安全>舒适的原因,才有了如此设定。 
沪ICP备11026620号